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支撑。习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族强大型活动专场。2024年10月28日,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习强调,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对文化品牌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2013年11月,习指出,企业要抓住机遇,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2014年5月,习在河南㊣郑州中铁装备集团公司考察时,首次提出“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022年3月,习进一步强调,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就在本月,再次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更多叫得响㊣的品牌。习关于文化和品牌的这些重要论述、重要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
这次峰会确定的“培育一流文化,塑造一流品牌”主题,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习关于文化与品牌的重要思想和论述,揭示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的内在关系,探寻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的发展路径,切中企业改革发展实际,非常有新意,有创意。
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关系十分密切,生生不息的文化铸就熠㊣熠生辉的品牌,品牌是文化的外溢延伸和自然流露,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企业的技术能力、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综合实力以及其背后的核心价值理念(也就是✅文化),都会通过用户体验等各种渠道外溢出来,在用户心目中形成固有的“形象”和“口碑”,这就是品✅牌。而文化则是品牌的灵魂和内核,企业的创新也好、产品也好、售后服务✅也好,决定企业一切行为的背后还是文化。我们认同一家企业的品牌,追根到底认同的还是这家企㊣业的文化。用户对比亚迪这个品牌的高度认可,其实是对比亚迪“工程师之魂”的文化认同,包括“用技术去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通过‘垂直整合’和‘集成创新’,把中国㊣✅制造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等内涵。大家喜爱华为品牌,是因为华为通过其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向用户传递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等优秀文化理念。企业文化和品牌本来就是一体的,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相互拱卫、不可分离,品牌在㊣公众心目中打下烙印的,所传达的价值主张对人们生活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起根本作用的是企业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等,企业文化的根本价值,在于引领战略、提升管理、内聚人心、外塑品牌。无数企业的实践证明,没有文化内涵的品牌不可能成为优质品牌,企业文化如果离开品牌也必然是缺乏生命力的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文化和品牌建设的必然路径。
文化兴则企业兴,品牌强则企业强。当今世界,文化和品牌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每每谈到一些国际化大公司诸如GE、波音、宝马、丰田等,无不艳羡于它们一流的专业技术、过硬✅的产品质量、卓越用户服务,也无不艳羡于它们优秀的企业文化和知名的全球品牌。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口、中国高铁,凭借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一件件“大国重器”、一张张“中国名片”在海内外广受赞✅誉。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增长了9.3%。如今,中国品牌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48个中国品牌进入“世界品牌500强”,彰显出中国品牌日益提升的影响力。新时代中国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跻身世界一流企业行列,必须像重视科技创新、产品品质一样重视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必须在战略层面将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一体谋划、一体推进。要将文化和品牌建设纳入企业战略规划,设定具体而清晰的目标,定义好㊣企业文化和品牌的个性与特色。比如应该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和品牌,文化和品牌形成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品牌的市场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等,这些问题都应该从战略层面设计清楚、谋划明白。这方面应对标世界知名企业和国内优秀企业的典型做法,突出企业的技术特色、质量特色、服务特色、经营特色。要坚持文化和品牌建设与企业的核心使命、发展战略相匹配。企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决定着企业战略,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战略,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企业品牌。在战略上一体谋划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既要防止文化和品牌建设与企业战略“两张皮”,也要避免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两张皮”,要让文化和品㊣牌✅建设与企业使命战略高度契合,也要使文化建设与品牌建设相得益彰。
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会自然延伸到品牌当中,成为品牌的精神内涵,因此文化和品牌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是一致的。两者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文化是企业价值理念的“内现”,体现为✅企业广大干部职工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而品牌则是企业价值理念的“外现”(外溢),是文化㊣通过企业的技术、产品、管理和服务在客户心目中形成的综合“印象”,也就是“口碑”。由于✅两者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推动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一定要高度重视价值理念的一体化打造,也就是说,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要共用一套价值理念体系,不能各搞一套、各吹各调。当前中国企业要完整准确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按照体系化的要求,一体化打造企业文化和品牌的价值理念,形成一套顺应时代要求、具有企业特色、用户乐于接受、员工普遍推崇的企业价值㊣理念体系。比如,绿色发展,新时代中国企业不仅应当✅将绿色发展作为企业秉承的价值追求,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把节能减排、减污降碳贯穿到生产、经营、销售全过程,让绿色发展成为企业自觉的行为准则,同时还要通过企业品牌展示绿色发展的价值理念,企业的技术、产品、服务、环保等方面都要向用户和社会传递绿色发展的理念,让绿色发展成为企业的靓丽名片和鲜明印记,助力企业赢得更加持久的竞争优势。再比如,创新引领,任何一家企业,如果不能把自主创新、创新创造㊣注入血脉、付诸实践,就不可能为✅用户创造价值,也永远不可能被市场认可、用户认可、社会认可。2020年7月,习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推动我国汽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实现技术自立自强,做强做大民族品牌。新时代中国企业必须将自主创新、自立自强、价值创造作为企业始㊣终坚持的价值理念,着力塑造创新创造的企业文化,并将创㊣新创造的价值理念注入企业品牌当中,用自主创新的新技术、不断迭代的新产品,持续创造用户的新需求,用中国企业独特的价值创造铸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
文化不是简单的口号、墙上的标✅语,而是✅体现在企业技术、产品、管理和服务等方方面面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品牌也不是简单的企业标识和商标,而是企业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一流的管理、良好的服务在用户心目中形成的形象和印记。两者虽然都是企业价值理念的体现,但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两者虽有区别,但实现路径高度一致。事实上,企业价值理念融㊣入技术、融入产品、融入管理、融入服务的过程,也正是企业品牌不断充实、不断丰盈、不断释放魅力的过程。培育企业文化的过程就是品牌塑造的过程,擦亮品牌的过程就是文化升级的㊣过程,两者在路径上高度一致、高度契合,必须一体化推进。要在培育创新文化中立品牌。企业存在的价值就是为用户创造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需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升级迭代需求,必须将创新创造的理念融入企业创新实践当中,并通过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塑造㊣企业的独特品牌价值。要在培育质量文化中树品牌。好质量是好品牌的坚实基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对于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持续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十分重要。中国企业要把“质量第一”的价值理念融入㊣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之中,发扬工匠精神,不断提升产品的高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过硬㊣的产品质量将企业的质量文化延伸到企业品牌当中,筑牢企业的品牌价值。要在培育服务文化中固品牌。赢得用户的信任和认可,增强用户对企业品牌的忠诚度,光靠物美质优的产品还不够,还要靠“处处为用户着想”的态度和“及时响应”的服务。中国企业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用户”“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把一流的服务体现在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各个环节中,塑造企业品牌的诚信力与亲和力。
企业文化和品牌都是企业重要的软实力。文化的㊣塑造、品牌的传播是企业内强品质、外树形象的一体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员工和用户对企业的价值理念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这种力量是任何外在力量、强制性的力量都无法比拟的,它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在用户当中形成庞大的、坚定的、忠诚的“粉丝群”。这种软实力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往往无法估量。2023年全球服饰品牌排行榜中,耐克(Nike)以313.07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一。耐克的品牌价值不仅限于它生产销售的运动服饰款式新颖、好用耐用,而是它传达出的“坚持与胜利”的文化鼓励每一位顾客在运动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耐克的品牌形象和企业文化完美融合,形成了其独特的品牌效应和市场魅力。这就是企业文化和品牌的功能,它属于软实力范畴,形成远超过硬实力的力量。中国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真正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就要一体培育文化的力量、塑造品牌的力量。要融入中心。将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融入企业的中心工作, 企业的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甚至零售店的布局等,都要围绕企业的核心文化进行,这样顾客在接受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在内心就接受了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要直指人心。企业的文化和品牌所呈现的价值理念要具有鲜明特色,善于抓住员工和㊣用户的内心,形成强有力的价值认同。创新与追求极致的简约美是苹果公司的文化核心,这一核心文化的培育使得苹果成为了全球用户心中“创意与创新”的代名词。苹果的做法值得借鉴。要积累耐心。软实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文化和品牌的一体化培育是企业赢得市场和顾客支持的创新之旅、长线之旅,需要企业下✅大功夫持续用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积累,在久久为功中形成底蕴,由内而外、从上到下,积累优势、蓄势而发,最终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为国家信访局原副局长,本文系作者在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举办的中外企业文化(南昌)峰会“部委领导讲话”环节所作报告内容节选)
《现代国企研究》杂志是由中央党校国务院国资委分校、全国党建研究会国有企业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指导,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人才研究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科类期刊。2010年创刊✅以来,杂志秉持“启迪国企现代思维 领航国企特色实践”的宗旨,突出评论特色,围绕国企改革和国企党建两大主题,研究发展规律,解析制度精髓,探索实践途径,已成为服务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权威研究平台和主流舆论阵地。国内统一刊号:CN11-5992/F 全年定价420元